首页 首页>甘肃大姓

青城五大姓氏

2013/1/8 13:06:01发布 来源:金城魏氏网www.lzwei.com  查看 次  
历史古镇青城的名门望族都有哪些呢,每个家族都有什么样的家族文化呢。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先进的文化和优秀的道德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尊老爱幼”成为古今一致的道德准则,而发扬和建树道德传统的基础,是组成社会大集体中的最小单位——家,和由家而扩展的家的集合——族。所以,家族就成为道德上承先启后的基础,家族观念实际上就是道德观念,家族文化实际上就是道德文化,弘扬民族文化,首先就是要弘扬家族文化,弘扬家族文化,首先就是要学习、了解家族文化,现将张氏、高氏、李氏、罗氏等青城望族作如下简述:

张氏

       张氏是青城的大户之一,有“大户张”和“小户张”之分。关于“大户张”的历史,有碑文记载:“千花同本树,万派共一源。吾祖二人耳,胤嗣日益繁。张整与张保,兄弟从军旋。大明洪武初,侍驾随肃藩。一人留甘州,一人移居兰。相传及四世,高曾祖秀诞。肃王召殿前,诰封为义官。家世一条城,野居兔儿滩。贻谋垂万代,积德荫千年。”
       据《张氏宗谱》记载:“大户张”祖籍南京凤阳,始祖张整字暇仪,其弟名张保,兄弟俩是肃庄王朱英的侍卫,在洪武年间始祖张整随肃庄王朱英来到甘肃,张保留守甘州。张整随肃庄王来到甘肃后,先是驻守在买子堡(今之来紫堡),后又改戍盐场堡,又改戍条城堡(今之青城)。张整及其子“之殁在戍买子堡时其坟原葬于买子堡后改戍条城堡日久遂迁於条”,后由于“秀祖复侍王门因币贡有节王雅重之褒封义官及老解俎还乡置产业以遗子孙洵我家光裕之祖也”。
      “大户张”自洪武初年从南京凤阳不远万里来到青城填产置业,历经六百多年,繁衍子孙众多,现居住在青城的张氏大部分是“大户张”,关于“大户张”的来历,据考证有两点:
       (一)、人常说“大户张”百忍传家。据〈〈旧唐书.刘良传〉〉中记载:唐麟德年间(公元664--665)高宗李治去泰山封禅,途径郓州寿张县,闻听张公艺九世同居,就亲临其宅,问其由义。张公艺便在纸上连写“忍”字百余个,皇帝知其义,脱口而出“百忍堂前有太和”。
       (二)、因为张氏始祖曾被封为大户侯,故后人称为“大户张”。迁来条城的“大户张”经过历史变迁,逐渐分为登云支、登雾支、登科支、登第支、登时支、登临支、登晨支等七个房份,于清乾隆二十三年修建家祠,到咸丰年间经过几次改修,建成了大殿三间、东南厢房十间、山门三间、雨廊三间的张氏祠堂。在“文革”中破坏以后,从1989年开始,张氏子孙踊跃集资在原址上建成了水泥结构的新的祠堂。
       迁来条城的“大户张”家教甚严,“虽膺武职而兼通文事,方从戍时,每读武圣传心颇好之,常以忠义教子孙用垂家范,故子孙以忠勇相继勤劳王室,荣沐国恩葬之后又适与关帝为邻,生慕圣人之行殁近圣人之居遇亦奇矣,尤幸上邀天眷裕於后昆前清二百年来擢巍科登显仕者二十余人”。有碑文记载:“医我先祖,肇基南京。兄先弟后,投笔从戎,生卫兰国,殁葬青城。赫赫关帝,与接芳邻。沐其忠义,济以威灵。允文允武,佑启后人。”

       附:“大户张”祠堂对联:
            1.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前有太和。
            2.凤阳三迁戍条堡,龙沟六世发金城。
            3.随洪武保肃王功绩永留史册,            
                           怀壮志戍边疆声名久著金城。
            4.三进士十魁元历代出新秀族史光荣,
              众劳模群先进各行有精英祠堂增辉。
            5.文以承先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风格,
              德而启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高氏
 
       高氏是青城的大户之一,关于高氏的历史,据《高氏家谱》中记载得知:高氏原系山东渤海园园村人,明洪武年间高氏始祖克尊(殿侯)兄弟三人在肃王府中供职,高氏始祖克尊任骑都尉,后兄弟三人随肃庄王来甘肃,先是居住陇西,后移居在兰州庙滩子,二弟殿北在战争中因护旗“身带乱箭而终”,被肃王封为护旗将军,三弟殿子亦在战争中殉职,被肃王封将军之职。始祖克尊携妻带子迁至条城大斜角(今青城城河村),“后始祖于弘治六年省墓返梓,再未转甘,终老故里。”始祖之妻晋氏携三子在青城经营家业。历经六百多年,繁衍子孙众多。
       高氏因始祖有三子,故分支有三即中铧支、东铧支、西铧支。并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85年)修建高氏祠堂,祠堂青城中心,门临大街,坐南面北,门两侧有玉狮一对,一进三楹,门厅三间、左右铺面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文革”中被部分破坏,从2001年开始,高氏子孙在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将祠堂进行维修,2003年高氏祠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迁来青城的高氏家教甚严,古、今两个家训倡导高氏子孙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光绪年间的《高氏家训》中记载:“田地不在膏腴,操心便好。房屋不在高大,不漏便好;庄稼不在多寡,勤苦便好;契约不在大小,深藏便好;家居不在新旧,无遗便好;衣服不在华丽,古朴便好;饮食不在美味,吃饱便好;妇女不在俊秀,慎言便好;邻里不在富豪,和睦便好;朋友不在酒肉,有信便好;惟是勤耕苦读,往来有节,须当早起迟眠,农书兼作,宝贵双全,子孝父慈,老幼永享安乐,弟恭兄友居家,免受熬煎。夫严妇顺。勤俭为本,耕读传家。”现在的《高氏家训》中记载:“族人应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加强思想修养、道德修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严格要求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附:高氏祠堂对联:
            1、源宗渤海家声远,春满青城雨露新。
            2、上时存蒸尝全孝道,下新躬频藻表诚心。
            3、训衍蒲江万卷诗书绵世泽,
               源宗渤海一犁春雨报洗畴。

李氏

       李氏是青城的大户之一,李姓源出深造甚早。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唐书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皋陶》”。皋陶之后,历虞、夏、商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因其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庸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因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该姓李氏。这也就是后来的“指树为姓”之说。李氏得姓当在商末周初。由上可知,李姓以正直果敢,公德高深的皋陶为血缘始祖,而刚正不阿的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关于李氏的历史,据《青城李氏家谱》中记载:青城李氏本是陕西咸阳县高庙村人,明洪武年间李氏始祖鉴携妻陈氏随明肃王驾初迁于甘肃兰州府,住井儿街,后定居于一条城。久住东滩。
       迁居一条城的李氏,至今已二十世,历时五百余年。繁衍子孙众多,后广泛分布于今白银市水川乡蒋家湾、桦皮川、皋兰县川口村、榆中县哈岘、上花、园子以及靖远县一带,有部分人居住在省城兰州,有的还远居新疆。
       纵观李氏始祖鉴自迁居青城以来的五百年间里,在这块文明土地上,或栏河筑坝、兴水利、造林园、发展农业;或振兴经济、办工商、创学校、培育英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附:青城东滩李氏家庙对联:
            1、自尼山问礼以来犹龙道德称先圣
               至天宝重才之下倚马文章启后人
            2、才气无双槐里家声昌后业
               文章第一莲乡世泽冠中华
            3、外御建殊勋弓劲端能收虎射
               内交留雅望门高岂怕有龙登
            4、自出忆关中追远常怀千里梦
               我生繁陇上爱亲莫忘一条根
            5、我自陇西来驻马青城回首难忘桑梓地
               家依黄河住犹龙继派一心报答祖德恩

罗氏
 
       罗氏是青城的望族之一。据《罗氏家谱》中记载:罗氏原是江西人,是理学世家,后在宋仁宗宝元年间,由于罗茂齐被狄青聘为幕友兼理屯田事宜,举家迁来甘肃。其长子罗月泉(即豫章先生)子承父志,亦到一条城办理屯田事宜,晚年携全家回到江西。后由于罗氏十四世罗柄之被肃王聘为西宾,遂循宋时茂齐公筑旧址,复迁一条城。历时六百多年,繁衍子孙众多。

滕氏
   
       滕氏是青城的大户之一,关于滕氏的历史,据《滕氏家谱》中记载:“滕氏本姬姓,周文王封其子叔绣为滕侯,其后子孙以国为氏”,滕氏原是山东兖州府滕县红兰村人,因始祖曾升、曾霄、曾霖为肃庄王的中仪卫,便随肃庄王来兰,后曾升由兰移居条城,历时六百多年,繁衍子孙众多。

上一条:青城名人录
下一条:中国十大姓氏
© 2013-2023 金城魏氏网 备案号:陇ICP备16002082号-1   网站维护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