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甘肃大姓

石洞寺与皋兰杨氏的渊源

2013/1/16 14:17:44发布 来源:金城魏氏网www.lzwei.com  查看 次  
杨氏为皋兰大姓,几乎散居在皋兰各个乡镇。据杨氏家谱记载,皋兰杨氏为蒙古皇室后裔。多为“库也不花、飞也不花、蜀也不花(音译)”这“三不花公”的后裔。有关史料记载,杨氏三祖在皋兰分居在三个地方:他们一居水阜,二居石洞唬喇,三居青白石。杨氏缘何从皇室沦落为边地农人

                                       

 

 

石洞寺与皋兰杨氏的渊源

                                              

《兰州晚报》记者瞿学忠 实习生杨雅琴

    在皋兰县石洞镇,距县城大约2公里的东山之麓,有一佛教寺庙,因依山腰间一天然石洞建寺而于世闻名,故称之为石洞寺。古往今来,凡亲临石洞寺的游人及慕名前来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无不为这洞中的佛教奇观叹为观止。
     “石洞寺分上下两寺,传说中两寺石洞相通,所以人们把上下两寺通称为石洞寺。”据皋兰县文化局副局长曾诚奎介绍,石洞寺的前身是杨氏家祠。而皋兰杨氏原为蒙古皇室后裔,所以要了解石洞寺的历史渊源,我们就先从皋兰杨氏开始。

    杨姓由来

    杨氏为皋兰大姓,几乎散居在皋兰各个乡镇。据杨氏家谱记载,皋兰杨氏为蒙古皇室后裔。多为“库也不花、飞也不花、蜀也不花(音译)”这“三不花公”的后裔。有关史料记载,杨氏三祖在皋兰分居在三个地方:他们一居水阜,二居石洞唬喇,三居青白石。杨氏缘何从皇室沦落为边地农人,史料中很少有详尽的记载。据皋兰县文化局副局长曾诚奎介绍,“三不花公”最早是元末名将王保保手下的三元大将。

       王保保,元末名将。本姓王,小字保保,沈丘(今安徽临泉西北)人。察罕帖木儿之甥、养子。元末兵起后,从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元顺帝妥欢贴睦尔赐名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神武英明,在洪武初年岭北和林战役结束后不久,明太祖朱元璋便称道:“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明史·扩廓帖木儿传》)而保保下面有三员大将“库也不花、飞也不花、蜀也不花(音译)”,在保保某次兵败后,三兄弟便就地隐姓埋名,在皋兰境内安心当起了农民。后来,在清明时节,当子孙们看见别人都在忙着祭祖上坟的时候就问其祖“人皆有姓,独我无乎?”其祖乃指堤上杨柳道“今我以杨为姓,宛如邰有家室也!”皋兰杨氏自此得姓。

      金戈铁马已成过往云烟,尊贵的皇裔从此离开马背,在古老的黄土坡上开始用犁铧为生活重新定义。

      石洞寺由来

 

石洞寺下寺

     据金城杨氏家谱载,石洞寺始建于元代,史称石空唬喇(蒙语,意为山中之城)。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石空古地失守前,为金城杨氏家祠,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闰八月所立《金城杨氏先茔记》墓碑至今尚存。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拓为佛庙寺观,称石空寺,亦称石拱寺。是年,依东山腰间一天然石洞建寺两座,分为上寺、下寺,两寺相距约500米,遥相呼应,甚是壮观。

      上寺居北,依绵延山脉而立,寺院正中建有大殿,殿内塑有释迦牟尼佛像;南北厢房对应作陪,呈寺院特有景观。下寺居南,建于东山腰间一天然岩洞石龛前,寺前山脚下立有砖木结构牌坊,进牌坊登80余级石阶至寺,可见山门正面檐前悬挂“石空寺”三字醒目匾额。整体寺院坐东向西,分殿、厢、客、门,呈四合院。东设巍峨正殿,砖木结构,双层楼阁。下楼宽约15米,进深6米,明柱飞檐,檐深3米,内置百子宫塑像,壁塑历史神话人物像近百尊,墙面两侧壁画缀合,浑然一体。顺百子宫两侧登梯而至上楼,辄见一天然石洞,依洞建有悬阁木楼3间,中间楼阁紧连石佛龛,龛深3.2米,内塑观音菩萨像。南北两厢对应,厢宽均为12米,进深4米。南厢内塑有九天圣母及诸菩萨像,北厢仍为杨氏家祠,供其列祖列宗牌位。两边山门宽3米,高4米,门楼为双步梁结构,两侧建有对称客房。整体建筑雕梁画栋,绯檐彩壁,精巧夺妙,蔚为壮观。

      寺之麓下,河滩形圆,泉头河(亦称蔡家河)由北向南呈S形绕过,流水潺潺,宛若青龙绘就太极。寺之背靠红砂岩山体,故称:“背靠赤壁,怀抱太极。”又因寺依绵延东山而建,三面村落烟树簇拥,田园毗连,麦绿菜翠,瓜果瓢香,生机盎然。清邑人佚名诗赞:“石空古寺建崖畔,中有佛洞乃天然。前列太极图一面,旁开阴阳泉两边。文峰远眺南郊外,绿水发源北山巅。数百农舍对河岸,一丛碧树锁青烟。”另有清朝佚名为石洞寺文昌宫提联:“文风一境,耸起来此阁,呈现出远峰,本是地生成。”

      “石洞寺是皋兰三大寺中最富气派也是香火最盛的寺院。”皋兰县文化局副局长曾诚奎告诉记者,在成寺的几百年间,石洞寺饱经战乱之祸,多次被毁后重建。

      据《皋兰县志》记载,石空寺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毁于兵燹,又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建。重建后的石空寺更合佛教胜地建筑之规范,其主建筑物有山门、千手佛殿、地藏殿、文昌宫等,均有其联为证。石空寺门联为:“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千手佛殿联为:“不舍洪慈遍尘刹而寻声救苦;常游苦海度群迷而赴感应机”。地藏殿楹联为:“地狱不空,大圣之心岂倦;众生未尽,慈尊之量常如。”文昌宫楹联仍为清邑人佚名所作:“文风一境,耸起来此阁,真然天造就;笔气两端,呈显出远峰,本是地生成。”此联妙笔生花,写尽石空古寺天造地合之胜景。民国时期,石空寺佛教兴盛,正信皈依三宝的佛门弟子始觉贵寺称石空寺有些不妥,有遁入空门之嫌,不合佛教积极进取的教义,故于民国27年(1938年)将石空寺更名为石洞寺,以彰显在天然石洞上建寺的独特佛教奇观。

      可惜的是,1970年,在修建西岔电力提灌工程时,将石洞寺原有寺庙拆毁殆尽。

寺庙瓦当

 

      石洞寺的布局及其结构

      曾诚奎告诉记者,寺院原为一四合院。东设正殿,南北为厢房,西为客房和山门。东殿为砖木结构的双层楼,一楼长约15米,进深6米,明柱飞檐,檐深3米。内塑释迦牟尼坐像,另有历史神话人物塑像近百余。西侧墙上绘有壁画。二楼紧连石佛龛(佛龛深3.2米,即今石洞寺所残存的唯一石洞),塑有佛像一尊。北厢房长约12米,进深4米,为石洞杨氏家祠,供杨氏先祖之牌位。南厢房长约12米,进深4米,供奉金花娘娘、圣母诸神像。西边山门侧有客房。山门宽约3米,高约4米,门楼为双步梁结构。山门到山下有石级登道八十余级,整个寺院建筑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有名的佛事活动地点

      1982—1990年,皋兰当地的很多佛事活动以石洞寺为主要场地。由受戒于安徽省九华山祈园寺民进法师的皋兰县石洞乡涧沟村人魏贤霖(法号照辉)、景泰县中泉乡红岘台村人魏君邦(法号照智)二位僧人主持石洞寺佛事活动。1987年3月,释照慧学法归来,在石洞寺致力于佛教活动。1988年9月,释照智应释照慧邀请前来石洞寺协助其从事佛教活动。

      1989年,随着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石洞寺佛教活动恢复。释照慧住持申请在阳坡原上寺旧址修建佛教寺院。石洞乡人民政府下文批复同意重建石洞寺。是年,先在寺北以南北向建成僧人寝舍6间。4月,释照慧、释照智开始率其子及信徒在原上寺东山石壁上凿岩打洞,并自筹资金3万余元,投入石洞寺重建,先后用两年时间建成寺院房舍9间。1994年农历三月初五,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甘肃省佛教协会会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大师,在兰州五泉山浚源寺住持融开法师等陪同下,来到皋兰进行佛事活动,石洞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大师向释迦牟尼佛及陪侍佛像逐一敬献哈达,高度评价了石洞寺的历史文化和佛学价值,称赞石洞寺在石洞中建寺的佛寺奇观,并与县委、县政府领导一起座谈用斋,对石洞寺的恢复重建寄予厚望和支持,嘱咐一定要把石洞寺建设好,给世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恢复与建设

      石洞寺新建工程历时五年,于1995年底基本竣工。在释照慧住持的精心策划下,信徒们付出了艰辛劳动的同时,在红砂岩壁上打开了一个三位一体的石洞。主洞由山崖石壁人口,依山体由西向东凿进,洞深30米,宽8米,高6.5米;接主洞底两侧分别按南、北向凿开陪洞两个,北洞深24米,宽6米,高6.5米;南洞深25米,宽7米,高6.5米。依次形成洞穴式殿寺,分别命名为正殿、北殿、南殿。1995年兰州五泉山浚源寺住持融开法师布施资金6000元,从缅甸运来玉石佛1尊,佛像高1.9米,捐赠给石洞寺,石洞寺举行了隆重的接佛开光仪式,将玉石佛像敬奉在新开的石洞寺正殿内。同年,融开法师又布施人民币4万元,支持和帮助石洞寺平地工,塑佛像,先后在正殿、北殿、南殿分别塑造佛像14尊。1996年,又新建寺舍6间,寺内面貌焕然一新。

      1997年,在甘肃省、兰州市佛教界知名人士的帮助下,县宗教局对石洞寺的恢复与建设作出了具体规划,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和支持。1998年,按规划设计的石洞寺大殿主体工程开工修建,共筹资近20万元投入大殿建设。于当年年底建成了大殿主体工程,翌年大殿开始油画装修。1999年底完成了大殿修建工程,并在大殿内塑造了十八罗汉像。新建的石洞寺大殿累计耗资达30多万元。大殿紧贴主洞,倚山而立,气势巍峨,红柱飞檐,雕梁画栋,独具匠心。其建筑风格与绘画雕刻艺术都胜过旧寺风貌。

 

© 2013-2023 金城魏氏网 备案号:陇ICP备16002082号-1   网站维护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