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非遗

莲邑魏氏文化艺术——社火

2013/1/8 16:40:26发布 来源:金城魏氏网www.lzwei.com  查看 次  
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各地独有的特色和艺术表演形式。

       社火俗称玩秧歌,在我华夏民族中广为盛行,且说法不一,形式多异,其宗旨是活跃农村文化生活,逞吉避凶除瘟灭疫,增强氏族凝聚力、展示氏族之精神面貌。我氏社火之形成年代无依考证,据分析是在明末清初以小规模玩耍、到清朝年末初具规模。我氏社火有以下特点:

        一、社火人数以一百零八人组成,其象征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首先排以两条神龙,原为八人执撑龙体。在明、清二朝我氏社火没有玩龙之说法,玩龙灯起源于民国初,起因说法众多无依考证,兹不述赘。龙灯的前面是财宝神(五人)、其财宝神的作用,唱词等龙灯舞法已专书存之,这里不述赘。随后紧排着两对金童鸣锣迎路,神童十余人执鞭,翻跃开道,四员文武大将掌剑抱印、威武的大夫数人右撑八卦高夜灯左摇虎铮,穿装及脸谱均以戏剧武将相同、其余所装伴的身子有锁呐手二人、中郎才女貌八人、仙女八人俗称【喇嘛】、锣钹手二人以指挥打鼓将、打鼓将八至十二人、杂身子十余人、主要是买瓜人,货郎、妖婆、打旗手,民国时期还有仙女船一只,因与泉眼村秧歌路途相逢而两家社火发生冲突,被重打的是【船姑娘】、故此后来没人敢装而被取消。

        二、我氏社火的艺术特点:财宝神送喜、送子安神等与众不同,舞龙有七十二套路,2003年以前是夜间玩社火、舞龙灯,2004年后因时代的变化,白天玩社火、舞彩龙。解放前我氏秧歌打鼓艺术别具一格,变化繁多,难度较大,后来因长年未玩耍而被失传,解放以后打鼓艺术只有行路鼓、进出入场鼓、鹞子翻身,牡丹开花,失传的主要是【空中抛】、【铁门槛】等。

       大夫舞灯艺术也有失传的如【背灯换手】等,其他身子的玩耍艺术均与其他乡村基本相似,兹不述赘。我氏社火扎场以后,通常演出临夏小唱以外,还加演眉胡、秦腔折子戏剧,眉胡秦腔的上演年代为两个阶段,民国二十五年以前,我氏没有眉胡小折戏,玩社火时通常请别村演员的演出,民国二十五年以后,逐步学了眉胡小折子戏,解放以后增加了部分秦腔小折子戏,其眉、秦腔学演时间及人同在戏剧专志中详述,兹不述赘。

       三、我村社火之【马路】:通常社火玩起后,有周边的村庄来请玩,自古我氏有过社火来往的庄村俗称为有【马路】、我氏社火的马路有贾家、隔河范家、泉眼、鲁家、焦张家、蒋杨家、蒲杨家、陈徐家、下寺、潘家、寨子、张安唐家、东庄子等村庄。

       四、我氏社火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我氏社火每年起动时间为正月初八、俗称闹初八,一是为福神二郎生诞日贺寿,二是给各家送去太平,扫除不祥,三是增加氏族凝聚力,我氏社火动身于庙宇中,动身时先由财宝神祈请福神并要出吉祥卦后,请神龙附体发动,否则不能动身玩耍。社火玩毕结束时间正月十五日,并且于庙院中【卧龙】以予结束,【卧龙】后的龙灯,高夜灯等灯具均保存在庙中,特别是龙灯不能乱放,此为对神龙的敬尊,并以防不虞。

       五、我氏秧歌的讲究我氏秧歌玩起以后,无论出庄与否必须到中心石磊拜神(秦魏焦张三村)如若出庄,首先要到秦家,焦张家之庙宇中降香、否则不能出庄,出庄顺序以请者先后而论,但十五晚上必须到【奄歌寺】降香,自古以来其寺对我氏秧歌有个特殊待遇,就是无论有多少秧歌去降香、无论谁先谁后,其香案跟独属我氏秧歌之位,以敬【外家】之尊,但不出庄时不去降香。


 

© 2013-2023 金城魏氏网 备案号:陇ICP备16002082号-1   网站维护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656号